9月13日下午,秋高气爽,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回生再造丸临床定位专家论证会”在北京成功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医政司司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组长孙塑伦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首席研究员、全国名老中医翁维良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刘龙涛教授、李涛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邹忆怀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陈志刚教授、金香兰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王志飞博士、耿洪娇博士等参加研讨,会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谢雁鸣教授主持。武汉朗天医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显强、东芝堂药业(安徽)有限公司总经理闵祥伟等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
“回生再造丸”方剂起自于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而组方58味中药的确定则来自清朝名医鲍相璈所著的《验方新编》,并成为宫廷十大名方之一,因其“医风痰、治瘫痪,起死回生,功同再造”,故得名“回生再造丸”。通过百年大量临床验证,回生再造丸充分发挥了大方治大病的功效,让无数的心脑血管疾病和帕金森氏病的患者减轻了病痛的折磨,提高了生活质量。这次论证会旨在深入探讨和研究“回生再造丸”的方解、临床定位、安全性、有效性等,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充分挖掘“回生再造丸”的临床功效,使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为更多的心脑血管病尤其是中风后遗症及帕金森氏病患者带去福音。
随后各位专家教授对“回生再造丸”的科学组方和已取得的临床功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围绕临床定位与开展后续研究发表了很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陈志刚教授、金香兰教授指出:“回生再造丸”为古代经典传统方,主治风痰为主,包括中风偏瘫、拘挛、口眼歪斜、筋骨疼痛、步履维艰等,临床可在两方面入手,一是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神经重塑;二是帕金森氏病以及继发性帕金森症的治疗。李涛教授提出两点看法:1、依据“回生再造丸”说明书所提供的适应症范围,以中风的恢复期及后遗症早期、肩手综合症和肩痛症状为突破口,完全符合本品的处方特点;2、以中风症优先开展,同时收集治疗痴呆症、帕金森氏症的临床数据,有效进行临床推广。刘龙涛教授认为:目前还没有一个中药获批用于中风后遗症期,更没有一个中药被批准用于帕金森氏病,本方有大量这方面的人用经验和成功案例,应该继续开展临床研究和应用。邹忆怀教授指出:风病分为内风及外风,说明书上没有限制,临床定位可以考虑在“证”“症”层面,为“中风”、“风痰”以证选病,考虑以中风症恢复期、脑梗为主研方向,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应用范围。翁维良教授表示:本方非常有特色,组方药味多,功能为祛风化痰、活血通络,适应症定位于中风,建议按中国药典要求申请中药保护品种,并创造条件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王志飞博士、耿洪娇博士就 “回生再造丸”的组方、品牌建设、适应范围研究等方面展开了很好的研究阐述和交流。最后孙塑伦教授进行总结: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本品为经典古方,药味多,组方具有特色,可以从本药历史源流上深入梳理,深入开展临床应用研究,重点病种定位于中风病恢复期、后遗症期及帕金森氏病,让更多患者受益。
目前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7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人数近35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下来的患者中有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国家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次北京专家论证会增强了大家对“回生再造丸”在心脑血管病尤其是中风后遗症及帕金森氏病治疗上的信心,明确了今后的临床工作重点,希望从祖国传统医药着手,努力挖掘祖国医学的瑰宝,认真总结学习中医药专家的经验心得,坚持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为促进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治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