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平 教授
专家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二级教授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广州市一伯明翰大学脑与认知中心中方首席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心理与情感障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常委
缺血性卒中作为卒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在我国卒中患者中比例高达80%。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等特点。随着对缺血性卒中治疗的不断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卒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缺血性卒中防治中的价值和作用,本刊专访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潘小平教授。
加强卒中二级预防,中成药优势独特
潘小平教授介绍,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腹型肥胖及吸烟等。一般而言,对于缺血性卒中人群推荐血压控制在140/90mmHg(1mmHg=0.133kPa)以内,可耐受的情况下降至小于130/80mmHg是理想血压水平。对于已诊断糖尿病或出现高血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尽量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在高血脂方面,针对低密度脂蛋白高危人群,建议将低密度脂蛋白降至2.8mmol/L以下。吸烟可使缺血性卒中的相对危险增加90%,吸烟者应戒烟,不吸烟者应避免被动吸烟。超重和肥胖的患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
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需要制定针对病因和危险因素的措施和标准化策略,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策略包括抗栓治疗、降脂治疗、血压管理、血糖管理等,这对降低卒中复发至关重要。此外,通过改善饮食、增加体育锻炼和戒烟限酒等措施干预缺血性卒中的行为危险因素,对预防卒中复发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首次卒中发作的患者出院后,在二级预防中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药物,这些药物会对患者的胃黏膜造成损伤,引发患者胃部不适,造成患者出院后不能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影响患者二级预防。因中成药具有方便、安全、有效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我国临床医师防治缺血性卒中经常使用的药物。”潘小平教授说。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潘小平教授认为这对于广大患者来讲是一个福音,也是我国医务工作者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特色经验的一个机遇。
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三七总皂苷效果突出
潘小平教授在采访中指出:“中医药在卒中领域里有一些较好的药物,如复方丹参、血塞通、银杏叶等等,这些药物在二级预防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在我国已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卒中的防治中,其中三七提取出的主要活性成分三七总皂苷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中成药之一,有研究认为三七总皂苷及其有效成分对治疗缺血性卒中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有效成分具有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抗自由基毒性损伤、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凋亡调控基因、促进周围神经细胞再生等作用。
潘小平教授表示,中医根据中风患者有无意识障碍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血塞通(28 mg,含三七总皂苷10mg)对这两类的患者都有一定疗效,对于中经络类型的患者效果更突出一些。“血塞通滴丸是血塞通的改进剂型,可以通过舌下含服,无须饮水送服,使用更加方便,同时不良反应较少,可以在家中常备。”
三七总皂苷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扩充血管容量,为脑供血增加血氧流量,改善陈旧性病灶的血氧流量,使其供血充足,使病灶部位局部微循环更加流畅,减少机体对血氧的需求量,改善机体内环境,使机体在低氧条件下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外环境,并对抗氧自由基作用,从而达到充足供血、供氧,使脑组织的受损害程度降低。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是大势所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潘教授指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优势,在临床实践中也逐渐得以证实,例如患者在长期使用西药造成不良反应时,使用中成药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相信在未来几年,中医药会有一个比较迅猛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卒中也将成为一种趋势。”
小结
多项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卒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以活血化瘀类为代表的药物血塞通滴丸(28mg,含三七总皂苷10mg)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脑血流量的功效,对于治疗缺血性卒中具有优势,为缺血性卒中的防治开辟了新思路。